清晨5时30分,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的街灯还未熄灭,58岁的陈秀芬已骑着电动车穿过薄雾。她的后座上绑着水桶、抹布、铁钳和塑料凳,叮当作响的声响划破山城的寂静。作为该片区的垃圾分类分拣员,她的一天从擦拭垃圾桶开始。
晨光里的"洁癖"
6时整,陈秀芬准时出现在丰文广场的垃圾分类点。8只绿灰相间的垃圾桶整齐排列,桶盖上凝着霜花。她脱下外套,套上印有"分拣员"字样的马甲,径直走向第一个垃圾桶。
"里里外外都要擦,不然别人一看桶脏了,垃圾就随手乱扔。"她赤着双手浸湿抹布,俯身钻进半人高的厨余垃圾桶,用指甲抠掉桶壁上粘连的菜叶和油脂。零度的气温让她的手指红肿发僵,但动作依旧利落——这是她从业两年练就的本领。桶内擦净后,她又绕到外侧,蹲下身子擦拭桶底的污渍,连轮毂缝隙里的泥垢也不放过。

"最难对付的是口香糖。"她指着灰色垃圾桶上一块硬币大小的黑斑苦笑。
这样的场景,让常在此晨练的市民应羽靖感慨:"她擦桶的样子,像在照顾自家家具。"
指尖上的博弈
7时30分,早高峰来临。拎着垃圾袋的居民陆续涌向投放点,陈秀芬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塑料袋不能进厨余桶!"她拦住一位匆匆投递的年轻人,用铁钳夹出混在烂菜叶中的塑料包装袋。见对方面露不耐,她掏出口袋里的分类手册:"你看,塑料属于可回收物,下次记得拆开袋子倒。"类似的对话,她每天要重复几十次。
面对抵触情绪,她自创"三步法":先夸赞分类正确的部分,再指出错误,最后示范正确操作。一位总将纸巾混入厨余垃圾的老太太,经她连续一周指导后,竟主动将垃圾袋拆开检查。"现在她见我就喊'陈老师'。"陈秀芬眼角漾起细纹。
寒暑中的坚守
正午时分,气温升至35℃。垃圾桶在烈日炙烤下散发异味,陈秀芬的塑胶手套里积满汗水。她却不以为意:"比起青藏铁路的垃圾清运员,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
这份共情,源于她对职业的深刻理解。2019年磐安推广垃圾分类时,经营装修公司的儿子劝她享清福,她却执意报名:"我当过村妇女主任,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如今,她管理的投放点成为全县示范站,日均分拣准确率达98%。
"人心和垃圾一样,分对了地方,都是宝。"
黄昏后的新生

傍晚6时,最后一位居民投放完垃圾。陈秀芬开始二次分拣:从其他垃圾中挑出误投的电池,在可回收物里分拣纸箱和玻璃瓶。这些细节决定后端处理效率——正如高楼镇的垃圾分拣员将易腐垃圾制成有机肥,西落凤街社区通过二次分拣让资源回收率提升40%。
收拾工具时,她特意留出两个洗净的塑料瓶。"隔壁李奶奶腿脚不好,我帮她攒点可回收物换生活用品。"这种"额外服务",她已坚持500多天。
夜色渐深,分类点响起锁门声。陈秀芬推车离开,身后的垃圾桶光洁如新。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连结了整座城市的文明脉络。
后记
在重庆,像陈秀芬这样的分拣员有数万人。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举起垃圾分类的"最后一米"。从杭州童元贞的"白色大篮子"分拣法,到寿县王士涛的50℃高温坚守,再到青藏铁路清运员的雪域护航,这些指尖上的文明使者,正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所谓时代进步,不过是无数普通人将正确的事坚持到底。
(本文主人公陈秀芬为陈家桥安文街道真实人物,工作细节经本人核实。)
记者手记
跟踪采访陈秀芬的一周里,记者目睹了28次分类纠错、63次垃圾桶深度清洁。当她钻进垃圾桶擦拭内壁时,镜头外的我们数次鼻酸。这份报道试图呈现的,不仅是垃圾分类的物理过程,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唤醒整座城市对文明的敬畏。在"随手扔"与"精准分"的博弈中,陈秀芬们正以指尖为笔,书写一部微观史诗。
报道引用来源
- 1. 学府悦园小区垃圾分类监督员林杰工作纪实
- 2. 西凤镇垃圾资源化处理实践
- 3. 陈家桥值守员高温作业实录
- 4. 青藏铁路垃圾清运小组生态保护行动
- 5. 丰文社区二次分拣经验
- 6. 陈家桥分拣员陈秀芬事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