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报讯(记者 俞振慧)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2024年1月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年报》显示,2023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较2019年政策实施前累计减少98.5万吨(相当于1.5座金茂大厦总重量),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46.3%。具体来看,干垃圾日均处置量降至1.53万吨,较2022年下降6.2%;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1.12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82%;可回收物回收量同比增长14%,智能回收箱覆盖率达76%,充分展现了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面对2400万常住人口、日均2.6万吨生活垃圾的治理压力,上海创新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管理体系。通过"定时定点投放""破袋扫码溯源"等精细化措施,全市1.3万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从15%跃升至95%,12.4万只道路废物箱完成分类标识更新,在全国超大城市中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域覆盖。
每项数据背后皆是治理智慧的凝结。上海建立"市-区-街镇"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开发"沪上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对3.2万个投放点位实施动态监测。三年来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5.6万次,建成8座市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湿垃圾处置能力从3480吨/日提升至7000吨/日,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增长1.8倍。
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叠加效应下,垃圾分类成为城市转型新引擎。浦东新区打造"两网融合"智慧物流系统,实现可回收物"公交式"收运;静安区推行"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带动超600万市民参与碳积分兑换;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研发的AI识别系统,在虹口区试点实现98.5%的投放准确率。
勇当"排头兵",探索"新范式"。今年上海将启动垃圾分类2.0升级行动,重点建设20个"无废细胞"示范社区,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装置,试点低价值可回收物政府补贴政策。市容部门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25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让"新时尚"真正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